(资料图)
在位于西安市西七路的陕西省乡镇企业局家属院里,住着一位101岁的老人,他的老伴也已95岁。两位高龄老人行动不便,但因为有社区这个贴心的“生活小秘书”,生活里的烦难事少了许多。
5月18日,华商报记者随同解放门街道办红星社区工作人员张一哲一起走进了这个老院子。老人的家在院子的最深处,一栋70多年历史的老楼的一楼,楼前有一片小小的空地,几棵苍劲的大树下,101岁的阎大知老人坐在轮椅上,正在认真地阅读当日的《华商报》。看到张一哲过来,老人立刻高兴地打招呼“小张来了啊”,还告诉小张这几天西安正在开中国-中亚峰会。小张告诉记者,老人思维清晰表达很好,就是耳朵略有点背,有时候讲话要凑到他耳边说。
老人95岁的老伴姚奶奶也坐在家门前晒太阳。此时,他们71岁的女儿阎淑平正在忙前忙后,为老人准备饭菜。“你看看我们这一家子,都是老人,有烦难事儿就找社区,渠道非常通畅,多亏了有社区,感觉到了温暖。”阎淑平告诉华商报记者,父母身体都还不错,但毕竟年纪大了,走不了几步路。这几年,凡是需要在社区办的事儿,比如高龄老人补贴的复审等,小张和同事们都会登门服务。隔三岔五,社区的同志就会询问老人是否安好,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因为所住的房子十分老旧,每逢刮风下雨,社区就很惦记,会来人看望。因此,虽然这里居住条件差一些,但老人们都舍不得离开,对院子、对社区都感情深厚。
张一哲告诉记者,社区里老人多、残疾人多,目前70岁以上老年人在册690多人,残疾人在册70多人,一些日常事务都是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服务。
红星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段妍介绍,为了主动服务居民,社区联合辖区物业,在居民院落中设立社区网格工作站,把服务居民的“最后一米”变成服务居民“零距离”。工作人员每半天到院落网格工作站上班,将办公场地搬到院落中。能做的事随手做,能解决的问题现场解决,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华商报记者 李琳 文/图
关键词:
薪火相传!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罗宝鑑再添门徒!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展演活动在凤翔学校顺利开展
信阳市市文广旅局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放权赋能培训会召开
淮南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公布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在榆林成立
定了!在郑州举办的2022中国非遗年会延期举办
喜讯!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技艺”被列为省级非遗